现在所看见的所有病,都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,一个是虚,一个是瘀。所有病到最后都可以用这两个字来总结。当然,单纯的虚和瘀很少,都是虚瘀夹杂,久病必虚,久瘀必虚,久虚必瘀就是如此。
人要不生病,这两个方面顾到了就行,气血要足,通道要通,自然健康。
艾灸是温热的,温补其虚,温补其不足;艾灸也是可以通的,通其瘀堵,让通道畅通,通则不痛,痛则不痛,就是如此。
所以,艾灸治病,就是靠温通之力,温其虚,通其瘀。抓住了虚瘀,就抓住了产生疾病的根。
有句话叫阳化气,阴成形。比如南方的三四月的天气,梅雨绵绵,房间潮湿容易产生细菌,人的关节也容易被湿气侵袭,如果太阳出来了,这些马上烟消云散,环境干爽了,人也舒服了。这叫阳化气。阴成形,就是体内产生的瘤啊,痰啊,都是成形的东西,都算是阴邪。
人是禀阳气而生,阳气足,能化掉体内的阴邪。我们所提倡的扶阳,就是加强阳气,加强正气,艾灸的温通之力,正好可以“阳化气”,就像太阳出来一样,这病就好治了。
要想艾灸取得好的治疗效果,一定要懂方法。下面这四种方法可以单独用,也可以结合用,还可以自己随意发挥。第一个方法,就是以痛为输,以症状为点。哪里有问题就灸哪里,比如颈椎不舒服,直接艾灸局部,然后,刚开始不宜在最疼的地方施灸(个人体会),因为那个位置最堵,你通开那里,周围没有通开,那个地方还是死水,还是不通。所以,把周边不那么堵的地方先用艾灸温通,然后,你再灸最痛那个点,那个活水自然就出去了,通了。
像袋子里的一块冰一样,你直接用针捅那块冰,冰还是冰,冰还在袋子里面,但是,你先用火把冰化成水,再用针,就不一样了,水全会出来。这叫给邪以出路,前提要把这个阴邪化成容易出的气。第二个方法,众穴点火火势高,主打任督二脉穴位
任督二脉的穴位可以让全身的阳气充起来,是一个很好的养生之法,也是调内科的重要方法。
第一个就是关元穴,是温阳保健第一要穴,关元对女性效果尤佳,里面是胞宫所在,用于治妇科杂病,特别是阴有成形的子宫肌瘤,附件囊肿,艾灸这里,直接把里面的阴邪慢慢化掉。
第二个穴就是神阙,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,里面是先天之源,也是四关之所在,边上旁开0.5寸,就是肓俞,跟膏肓密切相关,再边上,就是天枢了,大肠之募穴,灸之能通导大肠,加强人体降浊的能力,是升降针法的要穴。
第三个穴位就是中脘,这是主脾胃的,脾胃为后天之本,脾胃属土,五行之中,独土灌溉四旁,无他,土生万物尔。
第四个就是八髎,这是一个倒三角的形状,这个三角形支撑着整个脊椎,就像洪荒时代的不周天一样,为天柱,可见这个地方的稳定性。骶骨里面是藏精之处,人的精气就从这个地方出来的,所以,灸之可以加强精气。
第五个穴位就是至阳,里面对应的正好是心,心在象,在大自然就是太阳,为君火,五脏之大主,精气从这个地方化而为阳。灸这个穴位,就可以加强上部的阳气供给。
在灸完这几个穴位之后,还需要用涌泉穴收尾。涌泉穴一灸,艾灸产生的火气,能引下来,把壮火变成少火,取其少火生气之意。
用这个穴位使用的直接效果就是,治失眠,无比神效,让患者在他睡觉之前,灸个几分钟。涌泉为肾先天之根,灸之自成升降。
第三个方法,是上病下取,引火归元,引阳归阴,降浊阴。
晚上的时候,我们宜静,让阳气入里,归于阴,有句话叫静则全阴。人一静,就像正雨后的水潭,水从混浊开始变清,泥沙开始往下沉,最后水潭里的水是清的。
所以要想睡眠好,一个就是静,如果不能静,那么就通过方法,让他阳归于里,归于元,归于阴。比较有效果的方法就是用艾灸灼其涌泉穴,灸之能引火下行,把头部的浊降下来,这样神府得清,不寐自然好转。
还有一个原因,你灸哪里,神必专注于哪里,然后气血就会集中在哪里。思虑多也是不寐的一大因素,对付思虑多,就是认真做事,执一而忘我。艾灸涌泉,我们的意念就会专注在涌泉,然后人的本能气血就会过去。
值得一提的一个穴位,就是太溪,这个穴位自成升降。灸之,肾水能上济,同时也能降浊,让浊以下行。
这个穴位多应用于糖尿病,有很重的阴虚症状的,大家可能认为阴虚不宜灸,如果是真正的阴虚,如果只是灸,确实不妥,但是,真的阴虚,可以汤药配合灸,可以达到阳中求阴的效果。
第四个方法,以上治下,让清阳得升,得提。
就是上部取穴以治下。尤适合于中气下陷证。脉一般能见,寸不足,关尺脉拉尾的下陷之象。这种方法取穴仅有一个穴,就是百会穴。
百会这个穴位,为全身阳气之所聚。正常情况下,很多阳气就从这个位置往外散,所以阳气不足人,把这个百会穴封上是一个很好的治疗方式,比如,过敏性鼻炎的人,很多都是阳气不足,艾灸这个穴位,阳气得充,症状就能减轻好多。
大家也可以试一下,就是戴一个帽子,会捂出一头的汗。戴帽子其实也是一个养阳气的方式,特别是晚上睡觉的时候,一戴上,阳气就往外面散的慢,然后越捂阳气越足。
一些过敏性鼻炎,哮喘的,或者风寒感冒的,有流清涕,证属阳不足的,捂上百会穴,第二天,症状必然大大减轻。
还有,百会穴也是一个回阳要穴。一些晕针严重的,或者大醉吐止不住的,灸百会就是一大招。
大家在临床上,对于女性崩漏的,一定会用上一个穴位,隐白,因为他能统血,但是,有一个穴位效果更好,就是百会,一灸百会穴,会加强阳气的升提之力,把血摄住。
以上治下,对于艾灸的应用性,也就这些下陷需要加强升提之力的病证啦,其它的时候用的少,因为,火性炎上,人体的规律是让火潜于下,所以非下陷疾很少用这种取法。灸完百会之后,要用涌泉穴去收他的炎亢之性。
小结
艾灸要遵行八个字——少火生气,壮火食气
很多偏信于艾灸治百病,一味猛灸,灸完之后,发现容易乏力了,身体反不如以前,这样的情况很多。凡事都有一个度。
少火生气,就是你灸的时间合适,身体会很舒服,就像咱们煅练一样,打一下太极,慢跑一下,身体舒服的不得了。
壮火食气,就是艾灸猛了,会发现气消耗特别厉害,就像快跑一样,跑到最后,身体没有锻炼到,反而伤气了。
所以,艾灸要讲一个度,以舒服为度。而且,每个人的度都不一样,需要自己去尝试。
一天之计在于晨,这个时候也是阳气始生到壮大的时候,这个时候灸其实是最宜于人体养阳气的。
下午阳气开始入里,人体宜静,静以全阴。晚上的时候,气血宜入里深藏,所以说晚上艾灸,其实害大,你把阳气搞出来了,就多余了,气有余,便是火,逆道而行。
当然,也不是不能灸,下部的穴位是能灸的。比如涌泉,能引火下行,引阳入阴。但这种取法一样要少火生气,壮火食气。度把握不好,就是壮火了。